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云南:送别最后一位南侨机工 历史会永远铭记这

来源:内燃机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新社昆明11月14日电 题:云南:送别最后一位南侨机工 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些爱国赤子 作者 缪超 李晓琳 “赤心光照日月,清名永世长留”云南最后一位南侨机工罗开瑚的遗体告别仪式

中新社昆明11月14日电 题:云南:送别最后一位南侨机工 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些爱国赤子

作者 缪超 李晓琳

“赤心光照日月,清名永世长留”云南最后一位南侨机工罗开瑚的遗体告别仪式14日在昆明举行,当地各界民众沉痛送别“抗战英雄”,铭记一段海外爱国赤子卫国史。

罗开瑚于1918年7月15日生于海南省文昌市重兴镇甘村乡鲤塘村。1934年为家庭生计和偿还债务,远赴马来西亚谋生。

1939年,3200余名南洋华侨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九批抵达云南昆明,参加抗战。罗开瑚参加第八批服务团回国,在华侨先锋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任班长,负责从缅甸腊戍到中国畹町地段运输军需物资。

1942年,滇缅公路惠通桥被炸,罗开瑚与战友们被遣散。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安排到昆明市五金公司工作至退休。今年11月12日,罗开瑚在昆明去世,享年102岁。

罗开瑚去世后,中国网民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悼念:“致敬罗开瑚老人,致敬南侨机工!”“老英雄走好,南侨机工精神永不磨灭”“一位不能忘却的卫国者”……

遗体告别仪式当天,新加坡二战历史研究会发来唁电:“……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南侨机工老英雄感到万分悲痛。”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唁电表示:“……相信罗开瑚老先生的事迹将永远受到海内外华人的缅怀与尊崇。”

在35年前,“南侨机工”在中国鲜为人知。

《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一书作者林少川从福建赶到云南送别罗开瑚。他告诉记者,“1985年,我在华侨大学任教,一名叫蔡汉良的南侨机工提着纪念章和照片到访学校,全校师生均被他的故事所震撼,在此之前大家从未听闻过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不愿被遗忘,也不该被遗忘。”林少川说,近年来在众多有识之士与南侨机工及其后人的努力下,中国社会逐渐对南侨机工这一特殊群体有了认知,“罗开瑚和健在的南侨机工们努力驱使老迈的身体,参与各项纪念活动,不遗余力地弘扬南侨机工精神。”

参加纪念活动之外,风烛残年的罗开瑚频频接受采访,不停为南侨机工这段历史提供宝贵线索和史料。中新社记者就曾多次采访罗开瑚,每每聊起他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国奔赴战场的经历,他总是笑着摆摆手,“也没什么好说的,在那种国破家亡的环境下,每个中国人都会做这样的选择。当时没有害怕,现在也不会后悔。”

在罗开瑚辞世后,生活在重庆的蒋印生,已是全球最后一位健在的南侨机工。

令人欣慰的是,3200余名南侨机工即将凋零殆尽之前,在云南畹町,矗立起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馆内收藏着2000余件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照片以及400余件遗留实物;在云南昆明,开创了南侨机工主题文化街、情景组歌《南侨颂》;在云南省档案馆珍藏的“南侨机工档案”,已被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党组书记高峰在罗开瑚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说,“他们爱国爱乡、情系桑梓的精神,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铭记,侨联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有责任和义务把南侨机工精神发扬光大。”(完)

文章来源:《内燃机工程》 网址: http://www.nrjgczz.cn/zonghexinwen/2021/0501/780.html



上一篇:我们的未来紧密相连
下一篇:云南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辞世

内燃机工程投稿 | 内燃机工程编辑部| 内燃机工程版面费 | 内燃机工程论文发表 | 内燃机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内燃机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