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燃机工程》栏目设置[09/30]
- · 《内燃机工程》数据库收[09/30]
- · 《内燃机工程》投稿方式[09/30]
- · 《内燃机工程》征稿要求[09/30]
- · 《内燃机工程》刊物宗旨[09/30]
聚焦国家战略,世界内燃机大会释放了什么信号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大连日报客户端记者赵宏杰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立足于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正
大连日报客户端记者赵宏杰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立足于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正在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制度变革。 4月22日至24日,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在济南召开。会上,记者感受到了这一变化对自主创新的强大影响。
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具核心价值、最具代表性的发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在演讲中给出了一组数据:我国是内燃机大国,内燃机超过5亿台。 2019年,我国内燃机产量达到7600万台以上,内燃机单机功率从未达到1千瓦到8万千瓦。巨大的容量和体积显示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以重型卡车为例。据天津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姚明发介绍,2018年,我国公路货运完成了全社会货运总量的76.9%。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全球重型卡车能耗将增加65%。“虽然已经有了电动和燃料电池等发展方向,但由于电力要求和运行环境要求,目前尚无可以替代柴油发动机的解决方案。”
内燃机虽然不可替代,但它是化石燃料的主要消耗者燃料和碳排放的“主力军”。数据显示,在我国目前的碳排放量中,电力行业(主要是火电)占41%,交通运输行业(主要是石油产品)占28%,建筑和工业约占31%。内燃机占据了所有行业90%的动力。虽然每年都面临升级淘汰,但产量和产销量依然可观。在电力系统电气化、工业生产智能化、经济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内燃机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挑战倒逼科技变革,转型发展有机遇。
既然是不可替代的,提高热效率就成为减少碳排放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必然选择。 “提高效率本身就是减少碳排放,很多碳排放都是燃烧不充分、效率低造成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1研究所所长董建福说。目前,乘用车用汽油机产品的有效热效率已从20年前的3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40%-42%,并正在向45%~50%的效率迈进。到2020年9月,重型内燃机热效率将有所提高。12月,潍柴发布了全球第一台热效率超过50%的商用柴油机。
在目前工业热效率46%的基础上,热效率将提高到50%,柴油消费将减少8%。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 8%。以目前国内700万台重型柴油机市场保有量计算,若将柴油机全部更换为热效率50%的柴油机,约可节约燃油33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495万吨。减少。这将为解决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潍柴提出,未来潍柴还将主机热效率提高到51%,结合余热回收等技术,整机热效率冲刺到55%。技术。
潍柴并非唯一。东风汽车公司汽油机总工程师张社民表示,东风在乘用车领域首次推出“马赫”动力品牌,包括高效发动机和混合动力总成。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1.07%,下一代发动机热效率将达到更高的45%目标。
实现“双碳目标”和提高热效率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整个产业链和能源体系的调整和改革日益紧迫。去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了1000多名国内外专家进行调研,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2.0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金华表示,系统效率、混合动力、低碳燃料是内燃机推动创新的重要方向。 “到2030年,混合动力将成为内燃机的主要形式。以内燃机为基础的乘用车平均百公里能耗低于其自身。随着新型低碳甚至零碳燃料的出现,阳光油的比重将逐步提高。”
< p>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致辞中所说,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动机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发展方向。有必要深入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和传统内燃机的原理、结构和结构。工程技术的异同,结合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需要,对内燃机共轨喷射、进气增压等成熟技术进行再开发和再应用,提高研发质量和工业应用水平燃料电池发动机。这些基础领域的研发没有弯道超车。只有在不断的实验中积累大量的数据,不断的优化改进,每一个积累0.1%的艰难推进,才能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以潍柴为例,潍柴成立的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迄今已投入80亿元,未来还将投入20亿元。燃料低碳化的基础研究同样耗资巨大,但要创造世界一流的成果,企业必须愿意在研发上“烧钱”,更愿意定向“乱烧钱”。
创新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内燃机涉及汽车、船舶、电力、工程等多个领域。会上,中国内燃机学会会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中国船级社、潍柴集团、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711研究所等发动机产业链核心单位20家,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发动机碳中和。创新联盟从产业链吹响了“决战“双碳”联合创新的号角。
文章来源:《内燃机工程》 网址: http://www.nrjgczz.cn/zonghexinwen/2021/0707/955.html